close
蛋白,次方,免疫性,正常,白血病

提問: 精神病院里給病者抽血是化驗哪些疾病? 問題補充: 性別:男年齡:21病史:3病情描述:我兒子患有精神類疾病,上次去精神病院抽血,我不知道是檢查哪些疾病,誰能解答下?有位醫生是這樣解答的:抽血主要化驗紅細胞計數、紅細胞壓積、平均紅細胞體積、平均血紅蛋白量、平均血紅蛋白濃度、血小板計數、平均血小板體積、血小板壓積、血小板分布寬度、紅細胸分布寬度、血紅蛋白、白細胞計數、淋巴細胞絕對值、粒細胞絕對值、單核細胞絕對值、淋巴細胞相對百分比、粒細胞相對百分比、單核細胞相對百分比等等吧。是對我們身體的一種常規檢查但是我不太懂事檢查哪些方面的疾病,呵呵. 医师解答: 此答案由管理員代為選出那個醫生說的沒錯,是常規血液檢查。血常規的檢查項目及指標意義,如下:紅細胞計數男性:4.0--5.5 X 10的12次方/ L;臨床意義紅細胞增多1.提示先天性心臟病,肺心病,肺氣腫,高原地區適應不全等病;2.腹瀉、大汗虛脫等引起機體脫水,血液濃縮的病變;3.某些惡性腫瘤,如小腦成血管瘤,腎癌,肝細胞癌,雄激素分泌細胞腫瘤等。紅細胞減少1.不同原因引起的貧血;2.血液稀釋所致的紅細胞相對減少,如輸液不當,喝低滲性溶液過多等。血紅蛋白正常參考值男性:120~160g/L;臨床意義與紅細胞計數類似,但血紅蛋白測定更加精確。貧血時,兩者均下降,但下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。一般而言,缺鐵性貧血時血紅蛋白減少比紅細胞減少明顯,而惡性貧血則紅細胞比血紅蛋白減少更多。根據血紅蛋白降低的程度,可將貧血分為四級:輕度;中度;重度;極重度。紅細胞形態改變正常參考值1.紅細胞壓積:男性:42%--49%;2.紅細胞平均直徑:7.33土0.29μm;3.紅細胞平均體積:80~94fl ;4.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:26—32pg;5.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:310—350g/L;6.細胞生存時間:110—130天;7.紅細胞半生存時間:26—34天;8.循環紅細胞量:29.1--30.3ml/kg體重;9.網織紅細胞數:0.5%~1.5%,24--84X 10的9次方/L 。臨床意義紅細胞形態的改變對貧血、各種血液病以及某些嚴重性疾病較具意義。如巨幼細胞性貧血、缺鐵性貧血、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、異常血紅蛋白病、地中海貧血、嚴重肝病、彌漫性毛細血管溶血、尿毒癥、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等。白細胞總數正常參考值成人:4--10X10的9次方/L;意義一般見于對感染性疾病、免疫性疾病、放射性疾病、血液病、過敏性疾病等的檢測。具體見白細胞分類計數。白細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桿狀核>0.08—0.25并可出現晚幼粒、中幼粒、早幼粒細胞稱為核左移,嚴重者表現為類白血病反應。白細胞總數增高伴核左移表示患者感染嚴重,機體反應強烈。白細胞總數不高但核左移顯著,常表示感染極重,可能處于感染性休克狀態。老年人感染時,白細胞雖低,但有核左移,與骨髓釋放功能障礙及白細胞邊緣池分布狀態有關。白細胞核右移核分葉在5葉以上的中性粒細胞,大于5%時稱為核右移常伴有白細胞減少,是造血功能衰竭的表現。常見于惡性貧血、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或應用抗代謝藥物后。白細胞中毒顆粒中性粒細胞胞漿中出現分布不均勻、黑藍色粗大顆粒,可能因為嚴重感染時中性粒細胞顆粒發生變性。毒性顆粒如鑒別有困難時,可用美蘭染色法,正常顆粒不被染色,中毒顆粒呈深藍色粗大顆粒。白細胞分類計數正常參考值1.中性粒細胞:50%-70%;桿狀核:1%—5%;分葉核:50%—70%;2.嗜酸粒細胞:0.5%—3%;3.嗜堿粒細胞:0%—0.75%;4.淋巴細胞:20%--40%;5.單核細胞:1%--8%;6.嗜酸粒細胞計數:0.05—0.25 X 10的9次方/L。臨床意義1.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加①急性感染:如大葉性肺炎、化膿性腦膜炎、細菌性心內膜炎、敗血癥、膽囊炎、腎盂腎炎、乙型腦炎、麻疹、鉤端螺旋體病、回歸熱、急性血吸蟲病等;②白血病及惡性腫瘤: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、惡性腫瘤骨轉移等。③急性中毒:糖尿病酮中毒、慢性腎炎尿毒癥、妊娠中毒癥;急性汞、鉛中毒、安眠藥中毒、某些藥物過敏或過敏性休克;④急性失血:尤其是內出血;⑤嚴重創傷:如車禍、燒傷、移植術后的排斥反應等;⑥生理性增多:如新生兒、妊娠5個月以上、劇烈運動、嚴寒、暴熱等。中性粒細胞減少①感染:如傷寒、布氏桿菌病、病毒感染、瘧疾、黑熱病或全身性嚴重感染。②骨髓病變:如再生障礙性貧血、骨髓病性貧血、惡性組織細胞病等;③免疫性疾病: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;④化學品、藥物或放射性損傷:如苯中毒、氯霉素、氨基比林、他巴唑、抗癌藥、磺胺類、砷劑、放射治療等;⑤網狀內皮細胞系統吞噬功能加強:如脾功能亢進。一般健康體檢、住院體檢,都會做這樣的血檢常規項目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rget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